(资料图)
缺血性卒中(Ischemic Stroke)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,是我国成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。近年来,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率虽有所下降,但是幸存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脑缺血损伤后,血管修复可以通过改善血液供应、重构血管周围微环境、促进神经发生及突出形成等多方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。
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,靶向中枢并包裹circSCMH1的细胞外囊泡(Extracellular Vesicle,EV)能够有效促进缺血性卒中模型恒河猕猴和小鼠脑修复,但是,其对血管修复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仍然未知。
近日,东南大学医学院、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姚红红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:FTO-dependent m6A modification ofPlpp3in circSCMH1-regulated vascular repair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stroke的研究论文。
该研究介绍了circRNA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最新研究进展,明确了环状RNA-circSCMH1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血管修复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。
研究团队首先发现,EV-circSCMH1能够有效促进缺血性卒中模型小鼠与恒河猕猴脑血管修复,并且显著降低卒中模型小鼠脑部N6-甲基腺苷(N6-methyladenosine,m6A)修饰(一种在真核生物mRNA常见的修饰方式)。
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,circSCMH1促进脑血管内皮细胞FTO发生泛素化修饰,增加FTO向核内转移,导致血管发育相关基因-脂质磷酸磷酸酶3(lipid phosphate phosphatase 3,Plpp3)的m6A修饰降低,从而抑制了YTHDF2对Plpp3 mRNA的降解,导致Plpp3 mRNA与其编码蛋白LPP3在内皮细胞中的水平增加,促进血管修复。
该研究从血管修复层面扩展了circSCMH1促进缺血性卒中脑修复的机制,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。
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斌和奚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,姚红红教授、巢杰教授和韩冰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。